小皮特的妈妈最近发现儿子回家后书包里总是多了些陌生的小玩意儿:蜘蛛人玩偶、漫画书、玩具水枪。很显然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的。妈妈经过了解情况,知道小皮特竟然染上了“偷窃”的坏毛病,妈妈不禁为此焦虑起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或干脆直接拿走。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像这个孩子那样,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拿回家,这种现象在4~6岁的孩子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行为的常见原因有: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加以区分,只要他喜欢的,他就认为可以拿回自己家,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还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概念的约束力还不够强。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家长过于迁就满足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过于迁就或立即满足的话,孩子就会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看来,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为奇的了。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强大。如果此时在边上的其他孩子也欣赏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那么,他就会以为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由于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羡慕别人的东西,于是他就会采取“拿”别人东西的办法。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50035.html
——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当孩子看到父母从工厂或办公室把东西拿回家时,他会以为拿别人的和公家的东西是正常的,于是他自己也会效仿父母去拿别人的东西。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1.不听之任之。即使在家长看来是不值钱的东西,也绝不能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教给孩子如何隐瞒;更不能采取赞赏纵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这样都会助长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到去偷窃。
2.不大发雷霆。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和“别人”的基本概念尚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我想要”,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道德、不应该的。此时家长应该以温和又严肃的态度引导孩子讲出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然后耐心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你喜欢的玩具不见了,你觉得怎么样?会难过是不是?”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便和烦恼,并要求孩子及时把东西送还人家。送还的时候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孩子的教育。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必须把它送回去。”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家长刚一发现孩子这种情况,就斥责他是“偷”别人的东西,甚至加以打骂,这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他连送还东西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切不可使用“偷盗”等词语,而要用“拿走”、“带走”这样的词来代替。
3.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识别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的不同,可以常常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那是爸爸的书。”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想要用别人的东西,就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之后马上还给别人,而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家长还可以在平常带孩子逛街买东西时,让孩子体会“不是自己用钱买的东西就不可以拿回家”,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了解了什么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