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元老要股份,我给不给
一家网络公司,一个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关键员工向老板提出,希望公司能给他一定的股份,虽然他此时的年薪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老板不想给股份,但是他也知道,要是不给的话,该员工一定会辞职,那么无论自己创业还是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对公司都会形成强大的压力,老板该怎么办?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这位老员工首先是期望要“名”,归属感。他和老板一起创业,现在可能想功成身退,拿点股份,是考虑退休或者希望得到一个长期回报的保证。这说明,他看好公司的前景和老板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更高期望了,比如说取代老板。所以,这是好事啊,为什么不给呢?你不给,有可能激发他的期望值,成为你的敌人呢。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杨澜转行失败: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自我期望和市场需求(期望)不匹配说明:以下案例转述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我加了一些点评而已。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彼时,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股风头正劲。收购之初,公司股价暴涨20倍之多。同年8月8日,满载杨澜人文理想的阳光卫视正式开播,这是当时大中华区第一家华语历史人文主题频道。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2005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画上了句号。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文章源自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很文博客-https://www.hinwi.com/15483.html
此举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杨澜参与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曾担任过国内各种大型慈善活动的形象大使。但不局限于此,在胡润今年4月制作的“2005年中国慈善家榜”上,她位列第四。
从文化界到商界,杨澜获得过的荣誉不少──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等等。有人说,杨澜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大智慧”的“小女人”,是职业女性的完美典范。
杨澜说:“在各种角色不断转换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好主持人,就想做好制片人,做好制片人,就想做传媒公司。这还不够,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当这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
不但我个人如此,这也是这一代都市女性的困惑。
我还很需要自由。当初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连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没有把握。那时候就一心一意想做制片人,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完整的电视人,从策划到制作,都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再后来就想在更大的层面上,完成这种创作。可能就是心里有想法,需要表达,想比较多地把握和控制自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吧。心里是有这样一条线的,也吃了一些苦头,也会被别人嘲笑,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原来的环境对我有很大的约束,但也对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于外界的影响,杨澜的职业期望快速发生变化。但是,对于自己能否驾驭这些变化,其实她并不清楚,也没有准备好。
杨澜说:“2000年创办阳光卫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其实这个问题特别能说明我先生为何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我自己很喜欢纪录片,电视虽是快餐文化,但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应该有它的功用。当时就是真心喜欢纪录片,开始做阳光卫视。
在先生的帮助下,融得了第一笔两个亿的启动资金。当时非常有信心,阳光卫视: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整个大中华区第一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理想化的头脑,结果一下子撞到现实的硬墙板上。我想要是别人会赶紧转型做别的,但我是那种死不回头的人,别人已经劝不动我了。
做到第3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融资了。其实那时候,我们真是应该转型了。可是我总觉得再坚持坚持就有希望。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先生。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先生还是支持我,我们俩又自己投资了一大笔资金,继续这件事。直到后来知道,这个商业模型是很难成立的。”
自我期望和市场期望不匹配。本书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有多大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承认。这个“谁”指的就是市场、客户、老板。
杨澜说:“2003年出售阳光卫视,是个很痛苦的决定,这种痛苦是双层的吧,一层是觉得愧对那些一开始投资这个项目的人。这种心理压力一直没有减轻过。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的否定。其实你尽管满怀热情,但这路没有走通,也有一种灰心的感觉,觉得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有时候用价值的判断标准代替了冷静的商业思考。
有人说,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而我在商场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
职业角色变了,职业期望必须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化。
明星人物与边缘分子换了角色,我该怎么办
三年前我招聘了两个员工,他们其中一个是我部门当年的明星员工,但是今年由于某些原因碰了壁,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成了“边缘分子”;而另一个则由当年懵懵懂懂濒临解聘危险的“边缘分子”成了今天的明星员工。曾经的明星虽然是现今的“边缘分子”,但是由于以往的成绩,公司上下对他印象还好,所以,尽管他给其他员工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劝解他,因为说什么也没有用;而现今的明星情况更糟,可能是最近的光环太多,他的野心膨胀,到了失控的地步。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怎么解决问题的?用抚慰还是用恐吓?
明确地和曾经的“明星”谈,你现在对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如果他不想被开掉,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达到你的期望。否则,可以好说好散。注意,如果开人家,请不要吝啬补偿。职场是生意场,大家要做讲规则的生意人。
而对于当前有点“狂妄”的明星员工,也告诉他,他的期望值的变化和你对他的期望值开始不协调了,并且你还不打算调整你的期望值。所以,请他思考一下。
当然,如果你调整了对他的期望值,另当别论。
重要的是,你要随时保持“蓄水池”,不要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人。
我现在被边缘化了,成为咸鱼,怎么办
成为咸鱼,不一定是坏事。
好容易从巅峰下来,可以冷眼旁观,甚至静观待变。
可进可退,应付自如。
关键是,不能再往下了。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再次启动或者挪动的准备呢?
跳槽、转行的最佳理由:真正更好的机会
我研究过很多跳槽案例,发现,绝大多数跳槽是错的。因为对现在的老板不满意,因为对现在的环境不满意,因为对现在的岗位、职位、业务、客户……不满意,可是,跳槽之后呢,未必就比现在的投入回报更划算。很多经理人冲冠一怒,拂袖而去,自己单干,可绝大多数没有超过老东家,这样的跳槽,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在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圈,每年圣诞节发了大红包之后,也是跳槽成风,和咱们的春节后跳槽热很类似。美国人比咱们更讲实际,如果是个优秀的业务人员想跳槽,经理很可能马上提出给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等等条件,不过,他们那里流行一种现象,如果你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经理一般就不会再劝了。
想跳槽,或者去创业,这些都不是问题。惟一的问题是:你确定那是个真正的、更好的机会吗?请分析如下因素:
1我现有资源是否可以转化到新的工作并且发挥不止当前的效力?
2我已有的经验、知识是否可以继续使用,甚至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
3我的角色是否能够平滑过渡?
4新工作是否可以补充我的职业发展价值链的缺失,令我更具影响力?
5我的精力是否适应?
6我即将得到的不是短命高薪吧。
7新的岗位是一个山峰的顶端,还是一个新的高原?意思是:在新的岗位层次上,再跳槽是否容易。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答案都令你信心满腹,那不跳才是傻子哩!千万不要考虑你和老板的什么面子、情谊,职场生意人其实都不讲这些的。现在和你讲情谊的老板,明天你人老珠黄时,一样会开掉你的。赶紧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是理性行为。
没有“曾经”!
猎狗、猎人、兔子
说明: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在网上流传甚广,其实,原创者名叫蔡巍,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深圳做企业管理顾问,相当的棒。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抓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地对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而它却为了性命而跑呀。”
一、期望
兔子跑的目标是救自己的性命,而猎狗的目标只是为了一餐饭,同样是跑,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不会一样。是不是可以说,跑只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即使有相同的过程,其目标不一样,动力不一样,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二、动力——调整期望
猎人想,猎狗说得对。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就得想个好办法。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抓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抓不到兔子的就没有饭吃。这一着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努力去追兔子,因为谁也不愿意看见别人吃骨头,自己没有得吃。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抓,而小兔子好抓,抓到了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抓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中善于观察的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抓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们说,最近你们抓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说,反正不会有太大区别,为什么要去抓大的呢?
猎人在猎狗中引进了竞争机制,一定时间内收到了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头对于猎狗们来说,诱惑力越来越小。
猎人调整猎狗的期望,起到的作用是:猎狗的期望经过推动之后,开始自主增长。
三、长期的“骨头”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抓到兔子挂钩,而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抓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抓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抓的兔子的数量又下降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抓的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抓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是精明的,他懂得如何让猎狗发挥最大的能量,不断地调节猎狗的士气。故事虽然简单,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很多的。我们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工作中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达到企业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让有能力的人发挥最大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创造一种发挥“人力资源”最大能力、获得最大价值的工作管理机制。
四、未完的故事
猎人决定,论功行赏,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抓到的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抓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抓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终于,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其中,有一只聪明的猎狗对猎狗们说:“我们这么努力,只是得到了几根骨头,而我们抓的猎物却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抓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抓兔子去了。
创业元老要股份,我给不给
一家网络公司,一个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关键员工向老板提出,希望公司能给他一定的股份,虽然他此时的年薪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老板不想给股份,但是他也知道,要是不给的话,该员工一定会辞职,那么无论自己创业还是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对公司都会形成强大的压力,老板该怎么办?
这位老员工首先是期望要“名”,归属感。他和老板一起创业,现在可能想功成身退,拿点股份,是考虑退休或者希望得到一个长期回报的保证。这说明,他看好公司的前景和老板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更高期望了,比如说取代老板。所以,这是好事啊,为什么不给呢?你不给,有可能激发他的期望值,成为你的敌人呢。
杨澜转行失败:
自我期望和市场需求(期望)不匹配说明:以下案例转述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我加了一些点评而已。
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彼时,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股风头正劲。收购之初,公司股价暴涨20倍之多。同年8月8日,满载杨澜人文理想的阳光卫视正式开播,这是当时大中华区第一家华语历史人文主题频道。
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2005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画上了句号。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
此举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杨澜参与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曾担任过国内各种大型慈善活动的形象大使。但不局限于此,在胡润今年4月制作的“2005年中国慈善家榜”上,她位列第四。
从文化界到商界,杨澜获得过的荣誉不少──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等等。有人说,杨澜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大智慧”的“小女人”,是职业女性的完美典范。
杨澜说:“在各种角色不断转换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好主持人,就想做好制片人,做好制片人,就想做传媒公司。这还不够,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当这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
不但我个人如此,这也是这一代都市女性的困惑。
我还很需要自由。当初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连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没有把握。那时候就一心一意想做制片人,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完整的电视人,从策划到制作,都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再后来就想在更大的层面上,完成这种创作。可能就是心里有想法,需要表达,想比较多地把握和控制自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吧。心里是有这样一条线的,也吃了一些苦头,也会被别人嘲笑,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原来的环境对我有很大的约束,但也对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于外界的影响,杨澜的职业期望快速发生变化。但是,对于自己能否驾驭这些变化,其实她并不清楚,也没有准备好。
杨澜说:“2000年创办阳光卫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其实这个问题特别能说明我先生为何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我自己很喜欢纪录片,电视虽是快餐文化,但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应该有它的功用。当时就是真心喜欢纪录片,开始做阳光卫视。
在先生的帮助下,融得了第一笔两个亿的启动资金。当时非常有信心,阳光卫视: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整个大中华区第一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理想化的头脑,结果一下子撞到现实的硬墙板上。我想要是别人会赶紧转型做别的,但我是那种死不回头的人,别人已经劝不动我了。
做到第3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融资了。其实那时候,我们真是应该转型了。可是我总觉得再坚持坚持就有希望。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先生。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先生还是支持我,我们俩又自己投资了一大笔资金,继续这件事。直到后来知道,这个商业模型是很难成立的。”
自我期望和市场期望不匹配。本书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有多大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承认。这个“谁”指的就是市场、客户、老板。
杨澜说:“2003年出售阳光卫视,是个很痛苦的决定,这种痛苦是双层的吧,一层是觉得愧对那些一开始投资这个项目的人。这种心理压力一直没有减轻过。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的否定。其实你尽管满怀热情,但这路没有走通,也有一种灰心的感觉,觉得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有时候用价值的判断标准代替了冷静的商业思考。
有人说,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而我在商场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
职业角色变了,职业期望必须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化。
明星人物与边缘分子换了角色,我该怎么办
三年前我招聘了两个员工,他们其中一个是我部门当年的明星员工,但是今年由于某些原因碰了壁,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成了“边缘分子”;而另一个则由当年懵懵懂懂濒临解聘危险的“边缘分子”成了今天的明星员工。曾经的明星虽然是现今的“边缘分子”,但是由于以往的成绩,公司上下对他印象还好,所以,尽管他给其他员工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劝解他,因为说什么也没有用;而现今的明星情况更糟,可能是最近的光环太多,他的野心膨胀,到了失控的地步。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怎么解决问题的?用抚慰还是用恐吓?
明确地和曾经的“明星”谈,你现在对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如果他不想被开掉,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达到你的期望。否则,可以好说好散。注意,如果开人家,请不要吝啬补偿。职场是生意场,大家要做讲规则的生意人。
而对于当前有点“狂妄”的明星员工,也告诉他,他的期望值的变化和你对他的期望值开始不协调了,并且你还不打算调整你的期望值。所以,请他思考一下。
当然,如果你调整了对他的期望值,另当别论。
重要的是,你要随时保持“蓄水池”,不要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人。
我现在被边缘化了,成为咸鱼,怎么办
成为咸鱼,不一定是坏事。
好容易从巅峰下来,可以冷眼旁观,甚至静观待变。
可进可退,应付自如。
关键是,不能再往下了。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再次启动或者挪动的准备呢?
跳槽、转行的最佳理由:真正更好的机会
我研究过很多跳槽案例,发现,绝大多数跳槽是错的。因为对现在的老板不满意,因为对现在的环境不满意,因为对现在的岗位、职位、业务、客户……不满意,可是,跳槽之后呢,未必就比现在的投入回报更划算。很多经理人冲冠一怒,拂袖而去,自己单干,可绝大多数没有超过老东家,这样的跳槽,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在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圈,每年圣诞节发了大红包之后,也是跳槽成风,和咱们的春节后跳槽热很类似。美国人比咱们更讲实际,如果是个优秀的业务人员想跳槽,经理很可能马上提出给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等等条件,不过,他们那里流行一种现象,如果你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经理一般就不会再劝了。
想跳槽,或者去创业,这些都不是问题。惟一的问题是:你确定那是个真正的、更好的机会吗?请分析如下因素:
1我现有资源是否可以转化到新的工作并且发挥不止当前的效力?
2我已有的经验、知识是否可以继续使用,甚至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
3我的角色是否能够平滑过渡?
4新工作是否可以补充我的职业发展价值链的缺失,令我更具影响力?
5我的精力是否适应?
6我即将得到的不是短命高薪吧。
7新的岗位是一个山峰的顶端,还是一个新的高原?意思是:在新的岗位层次上,再跳槽是否容易。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答案都令你信心满腹,那不跳才是傻子哩!千万不要考虑你和老板的什么面子、情谊,职场生意人其实都不讲这些的。现在和你讲情谊的老板,明天你人老珠黄时,一样会开掉你的。赶紧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是理性行为。
没有“曾经”!
猎狗、猎人、兔子
说明: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在网上流传甚广,其实,原创者名叫蔡巍,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深圳做企业管理顾问,相当的棒。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抓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地对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而它却为了性命而跑呀。”
一、期望
兔子跑的目标是救自己的性命,而猎狗的目标只是为了一餐饭,同样是跑,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不会一样。是不是可以说,跑只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即使有相同的过程,其目标不一样,动力不一样,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二、动力——调整期望
猎人想,猎狗说得对。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就得想个好办法。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抓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抓不到兔子的就没有饭吃。这一着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努力去追兔子,因为谁也不愿意看见别人吃骨头,自己没有得吃。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抓,而小兔子好抓,抓到了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抓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中善于观察的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抓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们说,最近你们抓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说,反正不会有太大区别,为什么要去抓大的呢?
猎人在猎狗中引进了竞争机制,一定时间内收到了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头对于猎狗们来说,诱惑力越来越小。
猎人调整猎狗的期望,起到的作用是:猎狗的期望经过推动之后,开始自主增长。
三、长期的“骨头”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抓到兔子挂钩,而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抓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抓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抓的兔子的数量又下降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抓的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抓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是精明的,他懂得如何让猎狗发挥最大的能量,不断地调节猎狗的士气。故事虽然简单,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很多的。我们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工作中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达到企业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让有能力的人发挥最大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创造一种发挥“人力资源”最大能力、获得最大价值的工作管理机制。
四、未完的故事
猎人决定,论功行赏,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抓到的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抓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抓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终于,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其中,有一只聪明的猎狗对猎狗们说:“我们这么努力,只是得到了几根骨头,而我们抓的猎物却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抓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抓兔子去了。
评论